治疗白癜风的秘方 http://www.baidianfeng51.cn/baidianfengzixun/wuliliaofa/294.html 作者:傅延龄 编辑:经方全球同学会 五、伤寒湿病汇通派 伤寒有广义、狭义之论,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。《素问·热论》云: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”《难经·五十八难》说的更具体:“伤寒有五,有中风,有伤寒,有湿温,有热病,有温病。”一部伤寒大论,既括伤寒,又有温病,还在第六条专为温病设提纲证条文。所以,一些医家着力伤寒与温病渊源关系的研究,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伤寒理论治疗温热病,形成伤寒温病汇通学派。这个学派的代表医家有陶华、喻昌、吴贞、俞根初等。 (一)陶华 陶华,字尚文,号节庵,明浙江余杭人。据《杭州府志》载:“其幼读儒书,旁通百家之学,精于医,治病多有其效,为当时名医。正统年间曾为官方征用,后引疾归故里。”著有《伤寒六书》,系由陶氏所撰的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,每种列为一卷,在医学界有一定影响。 《伤寒六书》集中地反映了陶氏的学术观点,该书以《伤寒论》为基础,结合其临床经验编写而成。陶氏论伤寒特别注意寒温鉴别,并常以寒温对比的方法来论述伤寒。他强调伤寒之邪自外而入,因人体质之差异,邪之传变亦不同,或入于阴,或入于阳,并无一定的规律。因“受病之源则同,亦可谓之伤寒”,伤寒之名可以概括一切外感热病。但因“所发之时既异,治之则不可混也”。即强调四时外感各有其特异性,不可以治伤寒法治一切外感热病。 关于温病,陶氏认为其形成原因是“冬时感受寒邪而未发,在人身中伏藏,历二三时之久,天道大变,寒化为热。人在气交之中,亦随天地之气而化”。此即《素问》伏寒成温之理。或因“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,其证尚在而不除,亦温病也”。后一种观点为陶氏所首创。关于对温病的分类,亦按六经划分,曰“太阳温病”、“阳明温病”、“少阳温病”、“太阴温病”、“少阴温病”、“厥阴温病”。并提出温病治法“不宜发汗”之戒。 关于六经传变,他指出“三阳传次三阴之阴证,外虽有厥逆,内则热邪……若先热后厥者,传经之阴证也,经云厥深热亦深,厥微热亦微是也,故宜四逆散、承气汤,看微甚而治之。若初病便厥,但寒无热,此即直中阴经之寒证也,急宜四逆辈以温之”。提出了“传经为热,直中为寒”的观点,颇有见地。 此外,陶氏在伤寒的治疗中,创制了不少有效名方。如创羌活冲和汤治太阳病,以代桂枝、麻黄、青龙、桂麻各半等汤,主治春秋夏非时感冒风寒。另创黄龙汤扶正攻下,三黄石膏汤表里两解,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等方,影响深远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的方剂。 本文摘自《张仲景医学全书·医学源流》(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) 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,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《伤寒杂病论》中之方。学习经方,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,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,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,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,明方剂之源、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,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,训练中医的思维。 请您
|